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日前发布《2011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变化中的创新面貌》(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9年,全世界的专利申请从80万件增至180万件,藉此表明全球专利需求日益高涨,而不断增加的创新投资和经济活动全球化是形成这一趋势的关键推动力。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政策已成为创新政策的核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报告》序言中撰文称,创新增长不再只是高收入国家的特权。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正在缩小。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增量形式和地方性更强的创新正发挥着与世界级技术创新相同的作用。
《报告》对知识产权需求增长所产生的一些影响予以了若干总结,其中包括:1. 基于知识产权的知识市场正处于上升当中。数据显示,企业比原来更经常地进行知识产权交易和许可。从国际上看,版权税和许可费收入从1970年的28亿美元增至1990年的270亿美元,2009年进一步增加到约1,800亿美元,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2. “复杂技术”,即由多项分别具有可专利性的发明组成,且其专利权往往属于多方的技术的专利增度尤为迅猛;功能机制运转良好的专利机构业已成为成功创新制度的基石;3. 多数国家实施了促进公共创新研究的政策,其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鼓励高校和公共研究组织(PRO)申请专利,对发明进行后续商业化开发;4. 尽管高收入国家仍然是全球研发支出的主体,但创新地理区域已发生转移(详情可登录http://www.wipo.int /pressroom/en /articles/2011/a rticle_0027.html)。
该《报告》多次提及中国,无论是在专利、商标以及经由《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PCT申请量方面,还是研发支出和创新经济增长方面,中国均有着较为出色的表现。《报告》中有关中国的重要数据如下:
——以实值计算,1993-2009年全球研发支出几近翻一番。多数研发支出仍然发生在高收入国家,约占全世界总研发支出的70%,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2.5%左右,是中等收入国家的两倍以上。
尽管高收入国家仍是全球研发支出的主体,但创新的地理区域已开始发生迁移。1993–2009年,中低收入经济体在全球研发支出中所占份额增加了13%,中国在其中占据了主要份额,超过10个百分点,并因此成为2009年世界第二大研发支出国。
在高收入国家中,企业研发支出约占总研发支出的70%。其中以色列企业的研发支出占总额的80%,日本和韩国则均为75%。中国的企业研发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与美国大致持平,为73%。
——全世界专利申请自上世纪80年代初的80万件申请增加到2009年的180万件。在不同时期,申请量增长有着不同的主要增长源:80年代的增长源来自日本;90年代的增长源集中在美国、欧洲和韩国;目前中国则成为申请量增长的主要动力。
尽管知识产权需求目前仍主要来自欧洲、日本和美国,但在过去20年,需求市场已逐渐向亚洲转移,尤其是中国和韩国。1995-2009年间,欧洲、日本和美国专利申请的全球占有量已从77%降至59%,而中国则由1.6%升至17%。
经由《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PCT申请亦呈现相似趋势。据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亚洲已成为PCT申请的最大来源地区,日本、中国和韩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中国PCT申请的全球占有量从1995年的0.3%升至2010年的7.5%。
相对于欧、美、日占据五分之三专利申请来源的集中情况而言,商标申请的来源较为分散,欧、美、日仅占据了五分之一的份额,但申请源的地理迁移情形与专利申请大致相同。1995-2008年,中国商标注册申请的全球占有量从9.5%升至25.2%,翻了一番,与此同时,欧、美、日商标注册申请的占有量从46%降至28.4%。
无论是在中等收入经济体还是在金砖五国中,中国在推动各类知识产权申请增长中的作用凸显。
——高校和公共研究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履行教育职能外,其在国家研发支出中占据着重要份额。同时,两者亦肩负着国家大部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中等收入国家尤是如此,如中国的高校和公共研究组织承担着其国内几近100%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墨西哥和俄罗斯的比例则分别为90%和80%。
总体而言,相对于高校和公共研究组织获得的庞大的研发支出或资金,其获取的知识产权许可费用却极为有限,中低收入国家有关高校技术转让的数据信息则更为少之。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的授权专利中仅有8.7%予以使用许可。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高校与公共研究机构经由《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PCT申请量从几近零件增至超过15,000件。高收入经济体,如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在这一增长中占据了大部分份额。同时,许多中等收入国家的高校与公共研究机构提交的PCT申请也呈显著增长。1980-2010年,中国高校共提交2,348件PCT申请,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占据首位,其后依次是巴西、印度和南非。同期,中国和印度公共研究机构提交的PCT申请量占中等收入国家总申请量的78%,其中中国所占比例为41%。
——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增长不再仅是高收入国家的特权,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业已在缩小。近几年,各种迹象已显示中等收入国家追赶的速度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韩国和中国则是其中的典例。
——1995-2008年,全球制造能力开始从高收入经济体向低收入经济体转移,高收入经济体将集成组装工作逐步移至海外是形成这一趋势的主因。数据显示,1995-2008年,美国、日本的高技术出口份额分别从21%和18%降至14%和8%。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技术出口份额从6%升至20%,成为高、中技术出口年均增幅最高的国家,其后依次是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
——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加深,地区间的科学研究亦日趋活跃。对创新活动的日益重视在研究人员数量增加上得以体现。1997-2008年,中国研究人员在全球研究人员总数中所占比例从12.3%增至22.7%,与此同时,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尽管中国研究人员数量居全球首位,但相对于其劳动力人员总数而言,其研究人员所占比例低于高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近10年来世界科技出版物总量显著增加,有数据统计的218个国家的科技出版物从2000年不足100万种,增至2008年的150万种经同行评议的科学和工程类出版物。尽管高收入经济体仍占据着全球科技出版物的主要份额,但中等收经济体在该领域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这主要归因于中国和印度。2008年,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所占比例增至10.2%。
——在快速发展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中,跨国企业(MNEs )的收入和创新能力与高收入国家的情形日趋接近。2009年,中低收入国家中共有2.3万家跨国企业,占全球总数的28%。在2011年《金融时报》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来自中等收入国家的跨国企业有83家,占总市值的17.5%,2006年仅为32家,占总市值的4.5%。其中,中国从2006年的无一家跨国企业入选,发展到2011年有27家跻身500强行列。(任晓玲)